20世纪90年代初,对虾病毒感染在全国各地开始蔓延,与此同时,水产工作者暂未找到合适的应对措施,导致当时的对虾养殖业经济效益直线下降。因此,在水产工作者们深入研究对虾病毒感染的成因及病害防治方法、并研究探索对虾养殖业新的替代品种,开始了南美白对虾的引进,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自1988年开始,我国开展了南美白对虾的引进、适应性养殖以及大面积推广工作;首先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引进了南美白对虾的新种虾,并在1992年8月进行了适应性养殖并成功初步人工繁殖,1994年成功培育了小批量虾苗;直到1999年,广东省深圳市的国家级农业龙头公司天俊实业与美国的海洋生物技术公司开展合作,正式引进美国无特定病原(SPF)南美白对虾种虾和繁育技术,成功地批量培育出了无特定病原(SPF)南美白对虾苗;进入2000年以后,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逐年扩大。
中国对虾养殖产量情况
中国对虾养殖产量情况
产业发展的同时,问题也不断暴露,受病害、要素价格增长等因素制约,尤其是以EMS(对虾早死综合症)为代表的疫病持续影响我国养虾业,总产量急剧下降,供需矛盾突出。
传统养殖模式成功率已低至三成,总产量急剧下降。究其原因,就是养殖密度过高而配套技术跟不上带来不可逆的负面效果。但消费升级趋势下,需求有增不减,虾价持续走高,如何满足国内30万吨的供需缺口,成为中国虾业的一个挑战,也是有心人的一个致富之道。
近年全国对虾养殖平均成功率
2014-2016年,国内对虾产量分别为130万吨、90万吨、60-80万吨,但需求在170万吨以上并持续稳步增长,巨大的供需缺口决定了虾价的持续走高。